採訪:胡芷嫣
2007年台灣教育部實施「台越華語文教學合作計畫」,公開徵選各地華語文教師,前進越南大專院校教中文。
一周10來個小時課堂時數,收入除了當地薪資、租屋津貼共600萬越南盾(約8, 500台幣),再另外補助3,0000台幣生活費。搭上越南當地的外語學習熱,台越合作的大專院校,從一開始13校,擴展到2016年的28校,徵選教師名額也從13名增列到34名。
台灣來的年輕中文老師,蹤跡遍布越南河內、海防、峴港、順化、胡志明等各城市大學的中文系和外文系。而Marina就是其中一個。
我是中文老師,我來自台灣
穿著粉藍連身裙的Marina,往玻璃杯倒下冰涼的蘋果酒。
時序進入冬季,北緯十度,感覺卻仍還在夏天。白日烈陽,穿過新興社區高樓的落地窗,灑進整潔雪白的客廳。眼前這個頭嬌小,聲音像夏日風鈴一樣的年輕女孩,3年前,剛大學畢業,就一個人拖著龐大行李,降落在胡志明市新山一國際機場,邁向她理想中獨立自主的異鄉工作生活。
「越南學生很乖、很聽話。」她回想剛開始在大學教書,下了課,背過身去整理包包,完畢轉過頭,才發現整間教室學生都直挺挺地安靜站著。
「他們在等著對我說『謝謝老師,老師再見』。」
一字一句在大學教中文
在胡志明市師範大學執教不久,她就發現:「這裡的語言教學法,完全是我們爸媽那輩的。」學生打開課本,老師解釋生詞,台下學生輪流唸一遍,然後再一板一眼地,一字一句翻譯課文,「你說這樣學得到東西嗎?」 她揮舞著手大喊。
身為外籍老師,她用全中文授課,和學生針對課文內容討論,「比方有關交通的課文,就會和他們聊聊胡志明市的交通啊、機場啊等等生活化的東西。」一來一往,鼓勵學生分享看法,讓學生盡可能用中文創造長句。
她說,越南大學生就像小學生一樣,「有次分組,一個女生因為不想和好朋友分開,還哭了半天。」面對一被老師點到就會緊張得一直搓手的學生,她還要負責搞笑,用熱鬧的方式帶動討論氣氛,刺激學生思考,「要不然他們會比較沒創意。」
不要有「不進則退」的心態
這並不是Marina第一次造訪長住胡志明。文藻外語學院大四那年,她就拉著同學,到當時罕有人選擇的越南當交換學生。「我是華語文系的,」Marina解釋,「所以要交換學生的話,英、法、德、西、日那些國家,華語文學生不太可能有機會去的。」
青春生猛,迫不及待要和世界交涉的Marina,心想:亞洲,歐洲,非洲,東南亞……,「其實去哪裡都一樣啊,反正就是出來看看。」怎知道,畢業後,交換的胡志明市師範大學成了她第一份工作去處,這座城市成了她決定落腳的地方,就連一旁的馬來西亞籍男友Ken,也是當年交換時認識的。
Marina說,如果沒有長期留下的準備,這裡可是會讓你很難熬的:「很多人會想說,OK,我來賺個錢,一兩年就要走了」,她解釋,「但要是這樣想的話,你會很痛苦。會有很多事情,讓你很氣憤。」
「非、常。」Ken立刻接話。
比如,雨季日子裡,整個城市動不動氾濫成災。「有一次下午一兩點下大雨,五點多下課時,整條馬路已經跟停車場一樣,所有的車泡在水裡。」Marina哀號:「水淹到膝蓋,大家根本都不能動!我等到晚上八點還叫不到車!」
還有,這座光鮮亮麗城市底下的處處心眼:「他們很喜歡投機取巧」,Marina氣呼呼地說,上週和朋友到市區咖啡廳,分明是免費的機車停車場,警衛看她們是外國人,硬要收5,000越盾。還有前幾天搭計程車,司機差點刻意繞路,「感覺全部的人都在騙你。」
從最窮的地方,長出最奢華的豪宅泳池
「所以我去的地方,寧願多花一點錢,也不要受那些氣。」Ken說。「像是這裡,比較好一點。」
Marina和Ken口中的「這裡」,就是他們搬來不久的新家,此刻我們一邊喝著冰涼蘋果酒、一邊閒聊的高級社區公寓。
從市中心第一郡,穿過鬧區的混亂交通,越過新建陸橋,只消20多分鐘,你就可以到達這裡,第二郡新市鎮——道路寬敞,安靜明亮,而且排水良好。和市區隔著西貢河遙遙對望,第二郡,原本是西貢幾個最窮的地區,這幾年隨著馬路鋪好了,橋搭起來了,隧道開通了,成了越南政府重點投資發展地區,甚至計畫取代老舊的第一郡,成為胡志明市的新金融貿易中心。
內建超市、幼稚園、屋頂泳池、健身房的高級豪華社區,一棟又一棟建造完售。電信局、關稅局等機關進駐,英國、澳洲、德國等國際學校,也紛紛出現在這個擁有大量歐洲住客的新高級地段。
整個城市都在起厝、起厝、起厝
Ken跨上帥氣重機,載著Marina,我騎著另一台車跟在後頭。我們刻意繞開幹道,在空曠的新街區中兜風。除了一兩條狹窄小路,零星低矮的破舊鐵皮屋,仍提醒著這座亮麗新市鎮的身世,其餘沿途上,淨是大把大把等待建設的寬闊空地,幽靜的林蔭道上有連棟的富人豪宅,門前停著賓利或寶馬。
胡志明市裡滂沱洶湧的,何止豪雨。
那種你在明信片上心生嚮往的西貢浪漫情調,正在一磚一牆地敲落崩解。整個城市都在大肆拆除更新。日本、德國、西班牙、韓國四國聯合投資的胡志明市捷運,正在你頭上施工。四周建設揚起塵沙、叮噹作響,伴隨柏油路上此起彼落的喇叭聲,宛如一支公路搖滾MV。一輛接一輛大卡車、砂石車,直直駛入濃密工地煙塵,像開往一個必然發生的未來。
耐人尋味的回答
待這個學年結束,和台灣教育部的第二次合約到期,Marina在胡志明市開放大學的教書工作也將終止。接下來要做什麼?難道回台灣嗎?
剛剛仍抱怨越南店家對外國人充滿敵意, 這時,她猶疑了一會。「越南機會還是比較多。」以她的個性,和華語文教師的職業,確實也比較適合在外頭闖蕩,「但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去。畢竟人才出走,對台灣發展不好。」
在胡志明市負責世界第二大英美菸草集團(British American Tobacco)全亞洲印刷業務的Ken,接過話說:「越南有需求。它對我們這種人有需求。」
「這裡真的是可以留下來的啊,它到處都在更新,在很多方面都有需求。我媽一直叫我投資房地產。」Marina一雙眼睛,又大又亮地眨呀眨,丟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:「政府一直喊南向南向,有人說這只是口號。但不南向,它要去哪裡?」
延伸閱讀
責任編輯:朱家儀
核稿編輯:楊之瑜